重思人生 | BABA 2024財年第二季業績分析(中):一心一意菜鳥集團、三心兩意阿里雲
三、菜鳥集團
菜鳥的收入是包括了阿里巴巴內部和外部客戶,本季為228億元,按年增長約25%。Adj EBITDA 9.1億,增長6.3倍!果然為了上市,盤數係要做好些,點都要阿里巴巴內部養一下,正式跟Choice合作,在八個國家地區(包括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及韓國)提供「全球5日達」的服務。老實說,菜鳥主力國際線,在AIDC的引流下,作為出海的橋頭堡,點都會受益,又或者說,在AIDC的強勁增長,菜鳥增長更較顯點弱雞,可能是因為國內業務未必做得太好,增長有所放緩。
參考不同物流公司的第三季業績,京東物流增長16%,順豐下跌6%(另外看9、10月經營數據,收入大約增長1x%,不過量升單價跌),這裡也反映了菜鳥的國際物流在AIDC的幫助下同樣高速增長,彌補了國內電商業務較差的業務增長。在這個背景下,菜鳥的業績較為今季會停止上市的阿里雲及盒馬明朗,資本市場較易受落,用來上市做金融操作,釋放價值,是相對合理的選擇。
除此之外,菜鳥集團宣佈啟動上市計劃後,就用接近39億元從阿里巴巴旗下公司德峨實業將申通快遞的25%股權收入旗下。另外,也有傳言百世集團會提出私人化,IPO前阿里巴巴持股23.4%,菜鳥持股5.6%,而傳言中阿里巴巴和菜鳥會參購,不知會不會併入菜鳥。因為極兔速遞以68億元完成百世集團國內快遞業務的收購,所以菜鳥實際上是收購快運和國際業務。其實把紅海的中國市場賣出,只保留快運和國際業務,其實更是一個合適的做法。同時,一堆菜鳥高管也早已在百世集團任職,菜鳥首席執行官菜鳥在2018年3月起任百世集團董事,阿里巴巴集團戰略投資董事總經理胡曉也接替陳俊做百世集團董事。如果真的收購,對主力海外市場的菜鳥是有益處,一來加大規模效應,二來減少競爭對手,融合起來也較少阻礙,但同時也要面對處理百世虧損業務的問題(LINK)。
另外,把菜鳥集團上市,也將重資產的資本開支分攤到小投資者身上。目前中國物流市場超「卷」,而中國電商更是「卷」物流,不斷縮短送貨到客戶手上的時間。菜鳥十月時開始在全國20個城市提供「半日達」服務,而順豐「同城半日達」已覆蓋在全國200多個城市,京東物流更癲,在自營商品半日達之外,擴充「上午下單、下午收貨」的覆蓋範圍,甚至目標在2024年把「全品類」做到「一小時送達」。不過,這種「卷」送貨時間也是需要成本,看網上報導,菜鳥為了在北京開通「半日達」而清倉了覆蓋北京地區天貓超市業務的天津武倉,還建了順義倉。順豐則為了在青島做「同城半日達」而把前置倉配置到了市場攤位,為要增加速遞員的人數。人員配置、運力、培訓時間一定會增加了經常性開支,而建新倉就是增加資本開支,劉強東曾經透露,建十個一級的物流中心要花費80-100億元左右,即一個一級物流中心( 中心倉 )需要8-10億元左右。這些資本開支就是小薯不喜歡純物流公司的原因,而主力中國市場也是小薯想避開的!可是,雖然菜鳥主力海外市場,但是始於要服務淘天,免不了中國也要加大投資,所以小薯更想菜鳥上市,自己集資自負盈虧。
不過,從小薯在內地的親屬親身感受,如果說是生鮮類,即時零售(即是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是合理要求,而這正是美團、餓了麼的市場。如果是日用品,急的就會線下買,不急的就是看價格多於物流時間。如果是非必需品,更加不介意2-3天才送到,最重要是用戶體驗和價格。究竟現在電商「卷物流」是否值得,就等市場告訴小薯,不過無可否認,更短的物流時間是更容易促成交易,只是成本效益值不值。或者,電商「卷物流」也可能只是防守即時零售的入侵罷了。
未來戰略上,管理層表明菜鳥集團要:
加快全球智慧物流網路建設。因此,小薯覺得如果阿里真的吞併百世集團也是很合理,也會更著力Choice業務。在國內堅持走差異化道路,為品牌商家和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多平台、全管道的供應鏈和物流解決方案。小薯人話,就是更快、更平、更多選項的方案,倉儲方式也會更多元化,也會更多與其他物流業者合作。
四、智能雲集團
今季智能雲集團是sopt light之下,因為市場一直憧景他上市,但突然又剎停!現講業績,智能雲集團的收入跟菜鳥一樣,改組後收入也是包括了阿里巴巴內部和外部客戶,今季收入276億,按年增長只有可憐的2.3%,不過也是預期之內。Adj EBITDA為14億,按年增長44%,利潤率上年同期的3.6%增長至今季5%。公司說他正在削減低利潤空間的項目制業務量,因此拖累了收入增長,但同時卻會提升利潤率。為何小薯說這個2.3%的增長是預期之內?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政企業務打不過華為和天翼雲等國家隊,而公共雲則在經濟差的情況下企業會縮開支,而家之前增長主力是科企,而現在其他「互聯網+」的產業又未真的完全轉型
2/ 今年4月,阿里雲爲了擴大收入規模,開打了最大規模「價格戰」,其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這是加大公有雲的方向),同時推出「飛天免費試用計劃」,向開發者提供80餘款雲產品的免費試用(這是加大開放度的方向);同時,阿里雲還將賣雲的最高年度總傭金比例從22%提升至35%,最高傭金率從原來的4%提高至30%。騰訊雲旋也因此而把多款核心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
在以上兩點下,收入要高速增長是難的。畢竟在價跌的情況下,量要大升才有高收入增長。可是,以目前的經濟情況,以及硬體情況(AI收入增長受制於硬體),要去到以往高雙位真的不易。不過,這看起來公司在減價戰上是有策略,因為看業界分析,減價主要針對舊產品,例如阿里雲GPU服務減的主要是2018年推出的V100—16G,這些服務佔用資源阿里雲較少,降價對阿里雲的利潤影響有限。如果業界的分析是正確的,這個減價戰更多是清舊產品庫存,再引對價格敏感的中小企業客戶先入局,再綑綁銷售高利潤產品,同時也可以做大規模效應。不過,如果要做大規模,阿里雲就要小心技術上是否支持到,始終阿里雲在23年11月就出現了大的技術故障(LINK),波及內地及國際用戶;香港Region可用區C在22年12月18日也故障時間超過15個小時,停擺超過24小時(LINK)。如果後續再出現類似問題,不可避免地動搖地動搖外界對阿里雲技術和安全性的信心,為業績雪上加霜。
對於智能雲集團暫緩上市,其實從小薯眼中是無可奈可的決定的。由張勇到吳泳銘,智能雲集團獨立營運是為了提高效率,而上市是為了反映智能雲集團的價值,是一個金融操作,因此,阿里雲的分拆是通過股權分配的方式進行,把阿里巴巴全部的阿里雲股權的股票分給阿里巴巴的股東,而不是獨立集資上市。最後,就由阿里雲自行在資本市場集資發展,從而減少阿里巴巴的資金投入和依賴。可是,現在的問題是,以目前智慧雲集團仍未盈利的清況下,市場很大機會是用市銷率來為阿里雲估值,且要提高估值,就要一個高增長的sexy story,而目前阿里雲收入增長減速,要用增長說故事,加上目前的市場競爭,以及外部政冶情況和市場氣氛,恐怕這個故事很難說得出,所以現在未必是阿里雲上市的最佳時機。
其次,要分拆自籌資金發展,一是外部融資,二是內部資金,外部如前述,以目前智慧雲集團的業績,加上現時的政經情況,要外部資本融資難,低盈利債務融資難;如要內部資金,阿里雲只是剛剛盈利不久,本身利潤微薄,要通過內部資金難,而事實上雲市場三大頭AWS、Azure和GPC都沒有被分拆出來,就知道現在雲要獨立籌資研發營運很難,結論也是要靠阿里巴巴提供資金。既然如此,與其分拆智能雲集團,把智慧雲集團和阿里巴巴變成平行公司,不如繼續保持從屬公司,可能在資金配置上更容易(至少少很多監管要求),營運上只要讓阿里雲獨立運作即可。因此,吳泳銘也明言,即是不分拆,阿里巴巴也會在「阿里雲戰略方向上保持長期堅決的投入,同時雲智慧集團仍會繼續保持獨立公司的運作方式,採取董事會授權的 CEO 負責制」,「專注于為雲智慧集團開發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把握 AI 驅動下對網路化和高度規模化的雲計算服務新興需求帶來的機遇」。
特別是,中國的雲市場可能真的受到美國出口限制和經濟問題影響,因為國外三巨頭,第三季收入增長仍有10%-30%的雙位數,也已經充份盈利,但中國這邊則只有單位數增長,阿里雲才剛虧轉盈,在低增長、低利潤的景況。同時,每間雲「大孖沙」都說AI故事,但實際上要劃AI大餅,要從AI賺錢,真的沒有那麼早。華爾街日報10月有報導,GitHub Copilot每個月每一位用戶可能就要虧20美元,甚至高達80美元(LINK)。老實說,要在中國雲商在美國打壓下,算力肯定不夠(否則為何過去一年怒買Nivda的A800和H800,就是怕現在加大打壓力度),因為目前華為等國產晶片的訓練效率還不夠高,所以進程一定更慢,而訓練AI的成本之巨,也不是雲公司可以自行操作 (LINK)(LINK)
(LINK)。更現實的是,雲就話阿里雲有先發優勢,AI大模型就要game restart,所有國內雲商再打過,即是又是要製血的淘天大量輸血。
因此,從小薯眼中,美國的出口限制是只一個籍口(始終半年前都有禁運),更多是分拆已經達不到金融操作的目標,因而蔡崇信在業績會上才說「如今大環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不再通過金融工程,而是通過進一步的投資來顯現雲業務的價值,未來會尋求提高它的增長,包括收入和利潤。」
未來戰略上,管理層表明智慧雲集團:
公共雲優先。管理層認為阿里雲在定價權、高續約率和提供可複製化能力的雲計算基礎資源及應用服務產品方面具備優勢,所以公共雲優先,可以讓阿里雲在未來持續收穫規模效應和技術紅利。數據上,公有雲收入約占阿里雲外部收入70%以上,而在2023雲棲大會上,蔡崇信曾指出目前中國80%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在阿里雲上,而阿里雲在內地雲市佔是第一(佔41%),全球第三/四,反映阿里雲在公共雲的領導地位及其優勢。不過,這也反映阿里雲在政企業務打不過華為和天翼雲等國家隊,只可以選擇避戰。要做AI時代最開放的雲。對所有產品和業務模式作取捨,減少專案制的銷售訂單,加大公共雲核心產品的投入,持續提升雲業務的收入品質。
五、本地服務、大文娛、其他業務
這些業務小薯就不多說如了。如之前分析,小薯依然認為本地服務、大文娛、其他業務就夠自負盈虧,不讓上面淘天業務添麻添亂,讓淘天專心打好防衛戰、為雲業務、國際電商業務和盒馬輸血就好了(菜鳥就上市後自行籌資)。
本地生活集團收入按年增長16%,主要受惠於交易使用者數增長和使用者人均購買頻次提升,今季餓了麼訂單量按年、按季均實現增長。高德的訂單量也快速提升,中秋節和國慶假期,DAU創下歷史新高。未來會更著力於To-B行業基於位置的科技服務需求。大文娛集團9月起大麥網併表,線上下文化消費市場強勁復蘇下,大麥網季度 GMV得三位數增長,盈利能力按年持續改善;優酷線上付費演出總互動量破紀錄。大文娛集團總收入按年增長11%,Adj. EBITA虧損率減至3.6%,不過5.8億收入相對整個集團不算大,不虧就算了。策略上,目標三年內基本實現影視製作端的標準化、流程化、數智化。培養新生代創作者,推動文娛產業升級。推出消費端創新應用,拓展業務邊界。其他業務:1688、閑魚、釘釘和誇克被定為戰略級創新業務第一梯隊,會以獨立子公司的方式運營,將以 3-5 年為週期進行持續投入。釘釘的付費企業客戶數達到10 萬家,按年增長約 40%。除了上述四個項目,高鑫、盒馬,還是阿里健康或者銀泰則以線下自營為主,變相這個分部的收入很高,但利潤很低。今季其他分部的收入為 481 億元人民幣,增長歸零,Adj. EBITA虧14億,虧損率 3%。主要是盒馬、飛豬、阿里健康和夸克的收入提升,部分被高鑫零售的收入下滑所抵銷。
今篇就討論到這裡,所有業務也大致討論了一遍最新情勢,下一篇就會上回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大戰略,以及作為小股東,阿里巴巴集團還可以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