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逆全球化下的商機

自從以巴衝突開始後,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如埃及,約旦,與黎巴嫩,出現了網民呼籲集體杯葛美國品牌的草根運動。利用人民的力量抗議美國外交上長期偏坦以色列,致使巴人長期活在困境。

剛開始時,美國大型品牌如M記,Pizza Hut, Starbucks 等當地生意明顯受影響。

接著,超市常見的美國什至歐洲品牌的日用品與食品都出現杯葛運動。當地零售連鎖店形容,西方大眾化產品如可樂或清潔用品,出現庫存積累過多的狀況。

一些超市更貼出標籤,指明那些是西方品牌的貨品,以幫助消費者選擇。而本地生意如快餐小店,為免引起公眾不滿,也停止供應雀巢咖啡或奶精,或可口可樂等的情況。

由於以巴衝突持續,加沙受襲與死傷愈來愈多,連其他伊斯蘭地方如土耳其或海灣區國家,北非等也出現了部分人民嚮影杯葛西方品牌行動。 

在我日常生活所見,大型西式連鎖快餐店的生意與人流受到影響,但不至於零生意。 

近兩周,地點更遠的伊斯蘭教徒,如印尼與馬來西亞等,都出現杯葛運動。

伊斯蘭信徒合共十數億,佔全球總人口超過兩成。參與杯葛運動的人數愈來愈多,對西方品牌價值產生影響。 這影響或者不是短暫。平民不能杯葛無可替代的IG或微軟,或Google ,youtube的產品與服務,但對於清潔護理用品,運動用品/衣著,或零食/飲料/連鎖快餐,這些東西總能找到替代品,或許是源自非西方國家的品牌,或許是本地供應商。 

單論質素與性價比,我相信真正喜好咖啡的人,不會認同Starbucks 的咖啡特別好喝;喜好漢堡快餐的人,也不會認同M記出品最高質吧? 相同的問題可以應用在可口可樂,Nike等等。 

西方品牌能做到國際化與深入全球民心,依賴的明顯不純是質素(質素當然不能差,但無須做到最高質),更主要因素還是巨企資本運用營運,市場推廣與宣傳能力。由數十年前起,全球打起自由貿易旗號,說得動聽,事實是西方為首主導國際規則,利用自由貿易的旗號方便自身企業在沒有額外成本下便可打進他國市場。資本主義最終還是看資本家的利益。

在對接下游消費者的各行業控制了全球市佔率後,這些企業形成對上游供應掌握話語權。 

拿各大名牌巧克力為例,主要是歐洲品牌,各大廠掌控銷售渠道與全球市佔,上游原材料可可卻大多源自西非國家,售賣一盒巧克力,屬於西非當地農民的利潤可能不到1%。 他們完全沒有原材料價格話語權。

這是西方國家軟硬實力的結合。 拿Starbucks 或Nike 為例子,消費者手持一杯Starbucks 咖啡,或中學生身穿Nike 最新的球鞋,對全球各地平民而言,或多或少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或許本地夫妻店的自磨咖啡質素更佳,但付出高一倍價錢喝Starbucks, 依然是不少年輕消費者想做的事情。這是美國企業軟實力的反映。 

伊斯蘭地區在以巴衝突下出現的反美國浪潮,或可說成對美國軟實力的打擊,這打擊是短暫或是長遠,難說得很,有待觀察。 

簡單一個例子,對於不少香港人而言,把西方主流媒體視為真理與清泉。 不少港人不會直接看英語媒體,但本港媒體報道的國際資訊其實都是直譯BBC/CNN等,相同情況當然出現在其他地方的本地媒體報道的國際資訊。所以,全球大眾接受的所謂國際資訊,只是源自西方的報道。這也是西方主導全球話語權的軟實力。

在伊斯蘭世界,本來就對西方媒體半信半疑,經過以巴衝突後,認受性在不少人心中已降至零。 這是對西方軟實力的打擊。 似終,伊斯蘭教徒佔全球總人數超過兩成。

在這狀況下,有一些阿拉伯商人直言,這是阿拉伯企業搶佔市場的大好機會。如快餐,飲料,或其他日用品,本地品牌出現了突如其來的新增需求。

有約旦媒體受訪者直言,從前只是選購歐美的日用品或零食,但現在起抵制它們,才發現本地出產的物品質素不差,價格平宜三成,西方品質給人高質的感覺,可能單純因為它們成功的市場推廣技巧而已,跟產品質素無關;以後都會支持本地出產的物品。

本地企業得到額外生意,對本地經濟或提供就業人口,都是好事。或許有些國家政府,或明或暗,也想藉這次機會促進本地經濟?

對在位者而言,著實有動機鼓吹反美國浪潮。沒有這次以巴事件,不少行業多年來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西方企業的壟斷,實在沒有發圍的機會。

從宏觀去看,這一些政經變化也可視為逆全球化浪潮的一部份。 

去年Howard Marks 寫的一份記錄中說過,全球化年代已結束,但逆全球化下的經濟環境也能產生新的投資機會,如在地化的本地供應鏈等。

身在非西方地區的本地經濟發展,或本土品牌發展,也是逆全球化衍生的機會。

——————————————————————-

相關連結:

新聞一  

新聞二

 

 Read More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