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人生 | 分拆出來的阿里雲,敵劍在前,以「降」為「進」

上一篇文章主力討論的變動較大的電商業務,今篇則主力分析將會全面獨立分拆阿里雲阿里雲是BABA個發展重心,全面分拆意味BABA會更去這項業務的價值。小薯從來沒有獨立分析阿里雲,公司決定以股票股息的方式阿里雲所有BABA的股東,意味我們也要獨立考慮這項業務的發展以決定我們的投資策略。


雖然依然有利潤(亦是中國唯一實現盈利的雲計算公司),但收入同比-2%不過,較好的是,非互聯網行業的收入貢獻穩步增長,收入變得更加多元化。非互聯網行業的收入對雲業務分部收入的貢獻為55%2022自然年第三季已接近60%),增長主要由金融服務、零售、媒體和汽車行業所帶動。阿里雲的業績,小薯是最失望,只要我們看看同行2023自然年第一季的數據就明白:

百度智能雲: YoY +7%

騰訊雲:
YoY 正增長
金山雲:YoY -14.2%(公有雲 YoY -16.4%;行業雲 YoY- 10.4%移動雲:沒有獨立公佈數據,但包含移動雲的DICT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94億元,YoY +23.9%2022年移動雲人民幣503億元,佔DICT業務收入約30%移動雲曾表示未來3年移動雲要成為一流雲服務商,目標年營收突破1500億元人民幣。如果這個目標真的做到,就有機會沖激到阿里雲的一哥地位。聯通雲:人民幣127.9億元,YoY +40%

中電信的天翼雲:沒有獨立公佈數據,但公司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為人民幣349.71億元,YoY 18.9%2022年,公司產業數字化收入為人民幣1,178億元,天翼雲收入為人民幣579億元,佔約50%

三個原因,一是Tiktok還有影響,Tiktok的收入貢獻下跌41%;二是疫情影響了混合雲的部署(這個說法跟金山雲一樣);三是因復常後,遠程工作和學習活動的減少,對CDN等服務的需求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個說法跟金山雲一樣)。 

除了自身問題,行業大環境也有影響。根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88.4億美元,其中IaaS+PaaS市場在2022下半年同比增長19.0%,與2021年下半年的增速(4.9%)相比,下跌23.9%,與2022上半年(30.6%11.6%。這個行業的問題,也一定反映到隹行業商第一位的阿里雲,從2019財年到2022財年,阿里雲的收入增長分別為84%62%50%29%(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後),增長幅度一路下滑。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進民退。從上述的行業數據,可以看到國家雲的增速快於民營的公有雲,當然國家雲的基數較低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政府要求央企走去國家雲,民營雲服務商不能直接作為主體參與國資雲建設,只可以為國家雲的建設和運營提供技術、產品和經驗支援。因此,在中央政府機關只能用國家雲(註一)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則用可以用國資雲(註二)),和央企的巨大需求下,國家雲就有出現了這一兩年的爆發增長。 

在市佔上也反映出上也反映出了這個變化,IDC發佈的2022年下半年TOP5中國公有雲(Iass+Pass市場份額)廠商中,阿里雲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36.7%減到31.9%,排名仍然保持第一; 騰訊雲市場份額從11.1%減到9.9%,排名從第二降至第四。華為雲市場份額從10.8% 增到12.1%,排名從第三升至第二;天翼雲(因為國家雲是由天翼雲在7牽頭組建(LINK))市場份額從8.9%增到10.3%,排名從第四升至第三(LINK)。用2022年(自然年)看,阿里雲:776億元、華為雲:453億元、天翼雲:579億元、移動雲:503億、聯通雲:361億、百度智能雲:177億元、金山雲:82億元(LINK)。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到,未來的國內雲市場可能是阿里雲(中小民企、出海企業、國資雲)、華為雲(大型民企、國資雲)、兩家央企(國家雲、國資雲)雄霸國內市場。 

上述的政策傾向,意味會為阿里雲這些IaaS服務商在未來的增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張勇就阿里雲的目標:「致力於『讓算力更普惠』,這次大規模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夥伴,持續降低用雲成本,擴大雲的市場空間。」做法上,就是宣佈降價15% – 50%,這個做法就是走向AWS的增長策略,同時都反映要開始向下一層的傳統產業和非頂部企業進發,「讓算力更普惠」,「以價換量」做大規模,擴大用戶基礎及規模,以達致規模經濟有擴大利潤或者提供進一步減價空間(目前AWS也是不斷減價)。另外,阿里有底氣減價,除了規模經濟外,也是因為技術上的提升,因為阿里雲自研的倚天710性能是超過業界20%,效能也提升50%以上(LINK)。除晶片外,阿里還有雲作業系統飛天、雲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等等,都成為阿里雲成本降低的重要原因。 

「讓算力更普惠」的另外一個意議就是讓利給仍是藍海的中小客戶(也是BABA的陣地),降低使用的門檻,而當中小客戶產生黏性,而中小客戶的議價能力不高,就可以在常不同的附加服務增加take rate,加上規模效應,就可以提高利潤率。目前,中國IT市場的雲計算滲透率不到15%,餘下的85%就是專業化和批量化的,降價便是打低門檻批量化的第一步。
可是,另一個角度看,阿里雲某程度就減低了對大客戶的議價權。
 

當然,一個減,其他同業都跟機,騰訊雲亦宣佈減價最多40%,移動雲產品亦最多減價60%。當然,整個行業減價相信可以擴大公有雲的用戶基數和規模,提升雲計算的市場滲透率。因此,問題係P跌得快,還要Q增得快。 

另外,除了減價,策略上也有改變。首先是「被集成」,即是把產品開放給協力廠商接入,令協力廠商直接利用阿里雲的大模型(即MaaS)、平臺(即PaaS)及基礎設施(即IaaS),以及瓴羊的資料智慧(即DaaS)。相對以往阿里雲想做全方位的SaaS,要做所有行業的雲產品,現在則是放棄了部分業務的自主權,讓業務夥伴利用阿里雲的平臺發展。雖然「被集成」在2018年已經被提出,但今年4月阿里雲峰會則明確「被集成」的方向:「更普惠的IaaS層、更高品質的PaaS層及更具引領性的MaaS層」,「產品被集成」戰略為「1+3+1」結構:頂層為MaaS模型即服務,阿里雲向生態開放大模型能力和訓練底座;中間層為PaaS被集成,開放雲原生產品、釘釘應用開發平臺和羚羊資料中心能力;底座為IaaS基礎設施產品被集成。 

最後的大模型,當然就是通義千問!張勇透露已有超20萬企業用戶申請測試千問大模型,從通訊、電子產品、企業服務、金融資訊,到交通、電力、油氣、服飾甚至乳製品等。同時亦推出了「通義千問夥伴計畫」,為千問夥伴提供大模型領域的技術、服務與產品支援,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的應用,這個就是MaaS!當然,不管是BABA、百度或者其他的雲服務提供者,大規模投入AI大模型也是有不確性,因為目前的AI的倫理道德和監管問題仍未清楚,技術發展方向也可能改變,算力成本如何控制,到最後如何應用大模型商業化,全都是問號。 

可是,整個策略都很有AWS的影子。我們看回AWS由成立於2006年到20205月共減價82次。可是,就是因為AWS靠低價策略,才能全球雲市場佔據了如此大的份額,同時又保有平穩的利潤率。同時,AWS在十年前亦建設了APN(合作夥伴網路),通過利用AWS的能力,為客戶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後AWS跟用戶就形成了很深的業務綁定。 

老實說,在過去一年的業務發展情況,不難發現阿里雲的面對的競爭越來越大,而且處於劣勢。「降價」本身就是反映行業進入成熟期,下沉期,開始紅海化。政企業務的公有雲市場阿里雲明顯不及其他對手。2022年,三大電信商的雲業務均呈三位數增長,而三家雲的收入總和已超過阿里雲的兩倍。同時,原來的客戶也自行做雲。位元組跳動2020年發佈的「火山引擎」,開展雲計算業務。現在分拆業務,與其是釋放價值,更多是希望「引入外部戰略投資」,為阿里雲帶來新的外部資源,加強公司的競爭力,拓展市占,提高盈利能力。因此,張勇才會在業績會上說分拆是「藉機會調整股東結構,以引入有助於在市場上發展業務的戰略投資者。」


即是:1)中央屬性;2) 建設與運營方為中央國資企業;3) 技術與產品的支撐方為大型央企雲服務商;5) 使用方為國有資產企業;6) 國家基礎公有雲的運營者

即是:1) 地方屬性;2) 建設與運營方通常是地方國資企業;3) 技術與產品的營運方為一般雲服務商(比如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均可);4) 使用方為地方國資企業,專屬行業雲(與其他行業有物理區隔)

 Read More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