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歷史回顧: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700左右,印度GDP比整個歐洲GDP加起來更高, 高出歐洲三成。跟著,印度受英國殖民超過二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的GDP只佔全球GDP的3%左右。

(1) 到底英國人做了什麼?令一個經濟繁榮的地方在二百年後變得窮困不已?

(2) Mughal 帝國若由1700年開始衰弱,當時的印度國土是這帝國的一部分。這帝國的統治者是住在北印度的人種,宗教是伊斯蘭教,血緣上應更接近西亞人如波斯(即現今伊朗)人,與土耳其人蒙古人的混血而不是純南亞人種。當時的法律用語都是波斯語。

時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國家的語言中都有不少波斯語詞彙,其中一個主因便是這些地方都曾受過Mughal 帝國統治與管理。印度著名建築旅遊景點泰姬陵,便是在當時朝代建成的。

(2) Mughal 王朝慢慢衰敗後,印度各地趁機反抗與獨立,數十年間,整個Mughal王朝慢慢崩塌。整個印度分裂成各個地方強權各據一方的內亂局面。英國人看中這個大好時機,賄賂各地大小土豪,不受賄的話,便強行軍力入侵。慢慢地,整個印度的大小地方政府受到英國把持掌控。

(3) 在英國殖民印度前,一些外地旅行家曾到印度,把當時的經驗記錄下來。當時印度經濟繁榮,大城市比歐洲城市發達富裕。它是製造業強國。

特別是紡織品,全球需求極大,在海運上形成了一條佈滿全球的物流輸送路線。生產其他產品的商人們,透過這條已建成的物流路線把自身物品出口,從而減省不少成本。因為紡織品的興旺發展,連帶其他製造業都發展起來。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如造船也十分出色,當時英國人的資料記錄,印度製船耐用長達二十年,英國製的只有十二年。

印度出產的金屬製品以高質聞名於世,用鐵,或其他金屬製成的家用工具,或軍士用的器具,大量出口至中東阿拉伯地方與歐洲。印度各大港口一直身在極度繁忙的狀態。

(4) 英國控制印度後,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所有本土工業。建立制度與法治,壟斷印度市場所有紡織品。首先,禁止所有印度紡織品出口,斬斷所有印度出口的貿易鏈。把英國變成唯一一個購買印度紡織品的買家。

英國人購買印度高質紡織品,完全不用自己的金銀或外匯儲備,而是用印度抽取的稅收去支付。

整個法制形成後,沒有對外貿易,本來蓬勃發展的本地經濟大受打擊。商人們與資本家在四處受限的情況下,收入大減,大量中產變得窮困。

(5) 即使如此,英國本地製造業商人們,依然不停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完全禁絕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原因只有一個:英國工業的競爭力比不上印度。

歷史資料顯示,英國高官會隨意走進印度人的工廠,破壞他們的生產設備。軍人走進紡織師傅的店舖,斬斷他們的手指,令他們失去工藝能力。

(6) 為了確保印度商人們不能東出再起,英國人再次立法,所有出口的印度製品都必須抽取80%的稅項。

到了這階段,由於貿易鏈已斬斷,印度工業不能出口其他國家,但由於稅收太高,唯一買主英國人也不會買。久而久之,印度製造完全沒有市場,印度慢慢變成一個只能出口價值低的原材料給買主英國。英國低價得到原材料後,製成工業品再以極高價格出口至印度。

Sir William Hicks 曾說過,我們征服了印度,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接收英國產品的大市場。我不會虛偽地高叫,我們控制印度是為了印度人的利益。

(7) 整個去工業化政策十分成功,1947年印度獨立時,只有少於百分一的人從事製造業。在這二百年間,本來壇長營商與製造業的大量人口,唯有另找出路。大多數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下鄉從事務農。

Dr. Charles Hall 曾說:英國的歧視性關稅摧毀了印度所有製造業,印度人被扔回了泥地生活。

(8) 大量商人下鄉務農,但土地明顯不足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農民,產出的質量大降,再加上不時出現的旱災或農物失收,印度不時出現饑荒。

英國人沒有就此停止立法。面對大量農民,英國實施極高的入息稅,約收入的50%至80%成左右,而且,稅收是在農物收割前交付。英國當時的高官承認,這是有史可以來最嚴苛的稅項。歷史資料顯示,英國當時的稅收佔個人收入的百分比,比印度數個前朝的稅收百分比,高出至少三倍。

F.J. Shore出席議會時,曾得意洋洋表示:印度人被徵稅已到了極限。我們做到印度統治者不能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出色。

(9) 稍有資本,稍有能力的農民都想盡方法離開故鄉,出走他國。不能走的農民中,大多數都對重稅無能為力。

英國人指出,由於法治依據,對所有不能付稅的人不會予以同情,當時的法規是: 這些人都囚在籠子內,跟著活活燒死。英國人跟著有權充公農民的土地。自此,印度出現數以千萬計沒有土地的農民,這是印度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困境。

(10) 到了19世紀尾段,印度是英國最大的稅收來源,也是最大的英製品買家,同時間,也是擁有大量高薪厚職的英國官員的地方。當然,官員們豐厚的福利,全都源自印度農民稅收。

當時的英國總理曾說,印度人的血液已被完全抽乾,想再抽取的話,唯有細看一些血液不流通的地方。

(11) 在英國殖民印度這段期間,英國人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是英國的一部分去管治。他們把印度視為一塊可隨意抽取利益的外國土地。

英治下的印度,大可與前朝比較。前朝Mughal帝國時期,他們執行很多歧視性政策,稅收不公平,有強制性宗教政策。但有一點很清楚,印度當時的資本全留在印度境內,經貿發展蓬勃,佔全球貿易出口超過四分一。

Mughal帝國沒有把印度的財富抽回帝國身在中亞的首都。他們把印度當成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在領土內自然需要發展本地經濟。

英國人的想法便完全不一樣,印度從來不是英國的一部分,抽走印度所有財富便可,當地人生活完全不用理會。現代經濟學家估計,英國當時從印度抽走的財富,約43萬億美元。

(12) 英國掌控印度超過二百年,19世紀初,掌管當時得令的東印度公司的F. J. Shore曾說過:印度的太平日子結束了。她曾經擁有的所有財富都被耗盡。

二百年間,英國人用盡所有手段把印度的財富抽乾,1947年印度獨立時,印度完全去工業化,國庫空虛,沒有形成統一的國立機構。美國歷史學家Will Durant說過,英國統治印度的二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罪行。

(13)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不是重新運用在國內造出有效的資源分配,而是運出國家,到達英國,結果很明顯,就是整個國家完全失去發展或向上的能力。

(14) 當時印度出口大量低價值的務農產品到英國,或其他英國殖民地。歷史顯示,即使是農物失收的年份,英國人不顧印度本地發生的饑荒,照樣把所有食物運出境外。國內供不應求下,食物物價大漲,印度出現大規模饑荒。

在英治印度時期,曾出現三千萬人以上的大饑荒。

(15) 在饑荒發生時,英國人無視眼前看到的一切,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去援解印度人的慘況。不得不說,這一切的源起,主要是英國對印度市場經濟嚴重干預,扭曲印度貿易運作而造成的。

為了不讓當地的慘況出現在國外,英國政府控制媒體,讓他們禁聲,阻止傳媒報導。但當時的資料還是有一小部分遺留在歷史資料中。 有英國軍官曾說:無數屍體被扔進古井裡。

(16) 印度獨立後,過去數十年間,英國媒體不時會報導印度的窮困與落後,是印度政府質素低劣的証明。但無論印度如何差勁,獨立後都未曾出現英治時期所出現的過千萬人的饑荒。

 Read More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