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人生 | 巴菲特:「從未做過情感的投資決策」,真的只要股神才做到?
止凡的YT channel常駐客席主持匯君開設的匯君財經開立了三週年,並舉行了六場共十多小時的拉闊問答,在13日灑花結束。今次的拉闊問答因為多了一些非財經類的問題,令到匯君的人設(?)多了一份人性。當中不少人問到匯君為何能這樣的客觀評論事件,甚至有聽眾叫匯君放輕鬆,笑多些。。匯君的回應是他在工作或投資評估時,會把自己抽離,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表現出來就是極端的客觀、冷靜、不苟言笑。可是,大家只是認識工作上匯君,但是私底下他是很幽默,很愛笑、懂得放鬆的人。
當小薯聽到這裡,不期然想到剛剛完結的Berkshire Hathaway的年度股東大會上,也有人問巴菲特和芒格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做過情感驅動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說:「他這輩子從未做過情感的投資決策」。芒格也一如既往的惜字千金:「沒有」。其實這個答案不令人驚訝。可是,在作投資決定時,要像機器人一樣,不讓情感妨礙我們,把情感排除在投資決策之外,但容易嗎?
老實說,不易。就算知道要「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在情感驅使下,要麼過於貪婪,要麼過於恐懼。人生之就是情感的動物,要把情感排除,是真的要練習。小薯雖然在投資決策時,仍然附帶少許情感,但這些年的學習,也慢慢學懂抽離。這些方法,或多或少也是從巴菲特身上學回來。
—、今天的$1等於十年後的$2.6
如果大家有留意,每逢談及用錢還者錯誤時,巴菲特總是以未來的眼光來談論金錢。好像當他提及買Berkshire Hathaway的錯誤時,他表示收購Berkshire Hathaway的幾千萬美元及後續的對該公司轉型進行的投入,使他在隨後的45年中錯失了幾百億美元的複合投資回報。如果他將這筆錢直接投資於保險業務而不是用於收購Berkshire
Hathaway,這些投資將獲得數百倍的回報。
他總是喜歡複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為他始終相信自己能夠創造20%的回報率,讓他的資金實現複利增長。這個思考角度,就讓小薯的財務決定更加理性。
好像當小薯想買一些奢侈品,或者沒有體驗的無謂花費時,小薯就會想:「如果我這$1買VOO,年回報7%,10年後就是$2」那小薯如果想買一個$10,000的LV錢包,小薯就會想成$20,000。如果花$20,000也值得的,那小薯就會買下來。久而久之,在消費上,就會變得更理性。慢慢的,也放到投資上,就會考慮,如果現在投入這間公司$1,10年能否給小薯$2?如果得的,那小薯就會投入,如果不行,那幹麼要那麼辛苦,買VOO就行了!
二、滿足不是由金錢來衡量
看過一篇報導,當巴菲特取代Bill Gates成為全球首富時,有媒體朋友打電話向巴菲特表示祝賀,巴菲特幽默地表示:「如果你想知道我為什麼能超過比爾蓋茲,我可以告訴你,是因為我花得少,這是對我節儉的一種獎賞。」
網上search一下,是巴菲特的節儉行為可說是如數家珍,以下是一些例子:
76歲生日那天迎娶了同居了28年的60歲新娘蒙克斯時,只是15分鐘就結束。婚禮結束後,他們與客人一起到附近一家海鮮餐館用餐,沒有蜜月,第二天巴菲特按時到公司上班。
自 1958 年以來一直住在同一棟房子(他 28 歲時買的房子)
他曾說過,他不喜歡為早餐花超過3.17美元。
巴菲特只會買有優惠折扣的二手車
自60年代加入巴郡後,一直都在同一幢辦公室裏工作。
有人可能覺得巴菲特這樣做是孤寒不是節儉,不懂享受生活。特別巴菲特曾說過,他熱愛工作,工作也是他的興趣愛好之一。可是,他也不是沒有娛樂的。巴菲特是出了名愛打橋牌,而且每星期都會花上8個小時去玩,但橋牌是不用花錢的。另外,閱讀也是他的興趣。有報導說他每天閱讀500頁。他的女兒Susie曾說過,「父親回家吃過晚飯後,便入書房看書,不會再出來。」至今依然保持每天閱讀5至6小時的習慣。
他在2009年與一群商學院學生的問答中解釋了他選擇節儉生活的原因:「寧願和我喜歡的人一起在俱樂部裡打高爾夫,而不是在世界上最豪華的高爾夫球場上……我對汽車也不感興趣,我的目標不是讓人羡慕。」
在2017年接受《人物》採訪時,Susie在談到父親時說:「這是真的,他不關心是否有錢。」「我想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他有一堆曾孫,他知道他們每個人都在做什麼。他瞭解這些孩子中的每一個人,他瞭解他們的生活,”她說道。」對於錢,他更強調的是家庭。
Bill Gates也提及「每次到巴菲特家鄉的城市,巴菲特都會親自開車去機場接蓋茨。還有經常打電話,並通過郵件發送他認為蓋茨和其妻子會喜歡的新聞剪報。」
從以上生活,就可以知道巴菲特對生命的滿足並不是由金錢堆砌出來,而是與親友的相處,人生的體驗而得到滿足。他簡樸的生活方式,讓他始終能保持平靜的心態。當生活在沒有激動的生活,心理也會較為平靜,情緒波動會更少,在生活中也就更容易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小薯不是說要做機械人,而是嘗試提一些得失放輕些,把物質放輕,多些與朋友用心交往。當心靈得到滿足時,就不需要找其他物質上的快感,甚至不需通過投機、賭博來滿足自己。在投資時,就更容易放下短期的得失,理性地看待投資決定。
三、並不是沒有情感,而是不要在利益的感情
當然,在股東會上,巴菲特說:「要理智,不要情緒化,特別是在做投資人的這些立場以及在做業務的決策立場。」這裡在小薯的理解是,我們不需要併棄情緒,是需要在做投資或商業決定時,沒有情感地做出決定就行了!
老實說,如文首所說,人是情感的動物,要完全併棄情緒是不可能的。工作壓力、生活成本、很容易焦慮。好像香港這樣節奏超快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另外,就是身邊的朋友也會影響到你的情緒。如果你的朋友是崇尚名牌,也會慢慢潛移默化的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因此,小薯相對於炫富式的「上流」生活,小薯更喜歡貼地的中產生活。不需要餐餐Omakase、不需要出入司機接送,出入地鐵,放肆時食隻炸脾,就好滿足。當你習慣過上這種普通的生活,就可以更專注於自己覺得有意義,真正喜愛的事情,就好像小薯寫文,睇書,跑步,陪家人。當自己容易滿足,就更容易平靜心境,就更容易理情看待事物,也更懂得享受人生。
當然,小薯也會有奢侈的時候,跟朋友找開貴格餐廳暢談一整晚,請老人家到外地旅遊食好西,跟老婆東尋西覓找好食的,這些都是要花錢,但小薯覺得這些體驗都是值得的!生活沒有情感是苦悶的,但沒有金錢也是很難過的。只有金錢但失去生活,也是沒有意義。金錢、情感、生活,缺一不可,只是在每個時刻的側重點不同。只要找到那個平衡點,那我們的生活就會過得美滿,投資也會較理性。
回到文首匯君的拉闊問答,也有聽眾問匯君如行學習到他的客觀理性。匯君說他的客觀理性也長年累積,是很難做到。小薯也同意,不過也不是不能嘗試。們們未必需要極端的客觀,但是只要慢慢減少情緒化的投資決定,就已經可以做少很多錯誤。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慢慢調整的心態,不需要刻意為之,慢慢改變,複息效應,也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