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寬頻HKBN續約風波:一通電話,揭開消費陷阱的冰山一角

【導語】
在香港這座講求效率與誠信的城市裡,寬頻服務理應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項目。然而,近期香港寬頻(HKBN)的續約事件卻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一位市民在 Threads 上發文揭露自己被誤導續約高價方案,貼文短短數日便引起廣泛關注,許多用戶留言表示「中招過」、「一模一樣的經歷」。這宗事件,不僅關乎個人損失,更反映了電訊業銷售文化的深層問題。


【事件經過】

事主在帖文中表示,早前接到香港寬頻銷售員來電推銷續約。他清楚表示自己只想「繼續使用 1000Mbps 單線服務」,不需要任何附加功能。由於對方語氣堅定,說明模糊,他未有特別核對價格就同意續約。幾個月後,與鄰居閒聊時才發現對方用的是相同服務,卻只需支付一半月費。

當他細看賬單,驚覺自己被改成「1000Mbps × 2(雙線)」方案,每月收費高達 259 港元,合約長達三年。他懷疑銷售員在通話中以「模糊說法」掩飾方案差異,讓客戶誤以為是相同服務,實際卻被升級至更貴方案。事後他已向消費者委員會與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投訴,希望當局介入調查。


【網民回應】

事件曝光後,網民留言如雪片飛來:

「我都係咁,被話 ‘升級’ 但用落根本冇差別!」
「個 sales 成日話 ‘一樣 plan’,原來係 double 價錢。」
「簽左先知比人加價,打去投訴冇人理。」

不少留言者指出,這種「誤導式續約」並非個別事件。他們普遍反映,銷售員會使用模糊字眼,如「同之前一樣」、「免費升級」、「優惠期價錢」等,讓客戶在電話中難以分辨方案差異。還有網友爆料稱,即使查詢客服,得到的答案往往前後不一致,令人無從追究。

部分網民更貼出對話截圖,顯示鄰居續約同款服務僅需 99 至 129 港元,而被誤導用戶卻被收取 259 港元。這樣的價差,令不少人感到憤怒與無助。


【行業問題】

電訊行業的續約爭議並非新鮮事。多年來,消委會屢次接獲類似投訴:銷售員以「優惠名義」推銷實則加價的方案、合約內容口頭與書面不符、消費者無法在冷靜期內取消合約等。

專家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銷售導向」文化。電訊公司為了衝業績,往往給予銷售員高額佣金或獎金,誘使他們以「話術」完成交易,而非真誠溝通。加上電話推銷屬「非面對面交易」,缺乏透明核對,極易出現誤導與爭議。

在這宗事件中,市民的經歷正好揭示了這種文化的結果:企業忽視客戶信任,以短期收益為代價,長遠損害品牌形象。


【法律與監管層面】

根據香港《商品說明條例》,任何虛假或誤導性陳述均屬違法;若銷售員明知合約內容與客戶理解不符,仍以語言誘導對方簽約,或有機會構成「具誤導性遺漏」。此外,《電訊條例》亦規定電訊商有責任清楚列明收費與服務細節。

不過,實務上舉證並不容易。消費者在電話中往往未錄音,即使提出申訴,亦需倚靠公司內部錄音紀錄。而不少公司在投訴時以「保密」為由拒絕提供錄音,使消費者難以維權。

消委會建議,市民接獲推銷電話時應:

  • 要求書面確認或短訊記錄;
  • 保留通話日期與對方姓名;
  • 一旦懷疑被誤導,應立即向消委會或 OFCA 投訴。

【企業回應與公眾信任】

截至目前,HKBN 未就事件發表正式回應。不過不少用戶指出,公司客服在社交平台回覆時往往採取「個案處理」口吻,未有正面回應系統性問題。

有業界人士分析,HKBN 過去曾以「透明、創新、進取」為品牌定位,但若銷售行為與品牌形象背道而馳,長遠將導致客戶流失。畢竟,在資訊透明的年代,消費者的信任比任何廣告更難重建。


【輿論效應】

這宗事件在 Threads、Facebook、LIHKG 等平台持續發酵。多名網民分享相似遭遇,形成集體討論效應。有用戶甚至發起問卷調查,收集被誤導續約的案例,希望能統一向監管機構申訴。

不少網友表示,此事件讓他們重新檢視自己與電訊商的關係。有人直言:「與其說被推銷,不如說被設計。」也有人認為,這反映香港售後服務的信任危機——「當顧客開始懷疑企業誠信,任何優惠都失去意義。」


【結語】

HKBN 續約事件看似是一宗個案,但背後折射的,是香港電訊行業多年來積累的制度漏洞。消費者的警覺、監管機構的作為、企業的誠信,三者缺一不可。

對於每一位市民而言,這不僅是一張帳單的問題,而是信任的代價。畢竟,在商業社會中,誠信才是最昂貴、也是最容易失去的資產。

【延伸閱讀】

  • 消委會:2023 年共接獲逾 1,200 宗電訊投訴,主要涉及誤導推銷與合約爭議。
  • 通訊事務管理局:提醒市民電話推銷屬「非面對面交易」,應要求清楚列明條款。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