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香港寬頻(1310.HK)的電話,我損失了4700元:給所有人一個提醒

💸 一個電話,損失4700元:給所有人一個提醒

只是一通電話,我就損失了將近 HK$4,700。

幾星期前,我接到一位香港寬頻(1310.HK)銷售員的電話,對方說我「合約快到期」,建議我續約時順便升級,聲稱「速度會更快、服務更好」。

我當時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只想繼續使用 1000Mbps 單線服務,不需要任何升級或附加功能。
對方態度友善、說話又快,我信以為真,沒多加留意就答應了。

直到幾天後我查看合約帳單,才驚覺自己被轉成了 1000Mbps × 2(雙線)方案,月費 $259,合約期 36 個月。
算一算,比起鄰居用的同樣服務,我整份合約多付了接近 HK$4,700。

⚠️ 最痛的不是錢,而是被誤導的感覺

有些銷售員在講解時會用模糊的說法,讓客戶誤以為內容一樣,結果簽了完全不同的計劃。
這不單是溝通問題,而是誠信的缺失。

銷售可以帶來短期利益,但誠信才能帶來長久信任。
一旦信任被破壞,損失的不只是客戶,更是企業的聲譽。

💬 給大家的三個提醒

不要只聽口頭承諾,務必要求書面或短訊確認;

記得比較價錢,同一服務,不同人可能被收不同價;

若懷疑被誤導,一定要向 消費者委員會 或 OFCA 投訴。

銷售的核心不在於「成交」,而在於「誠信」。
一個誠實的承諾,勝過千句推銷。

希望我的經歷,能提醒更多人保持警覺,也提醒企業:
短期的業績,永遠換不來長期的信任。

参考文章:https://hkbloggers.net/archives/274271

 

💬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為什麼你會簽約前沒有察覺被改了方案?
A1:因為銷售員的說法非常模糊,強調只是「續約」而非「升級」,而我當時沒有要求書面確認,只聽口頭說明,就以為內容不變。這是我最大的教訓。


Q2:是否可以取消或更改這個合約?
A2:在簽約後的冷靜期(通常是 7 天內)有機會要求取消,但要視乎服務條款。若超過期限,就要正式向 消費者委員會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 投訴,要求調查或仲裁。


Q3:這樣的銷售手法是否違法?
A3:若屬「誤導性陳述」或「關鍵資訊遺漏」,可能違反 《商品說明條例》。這條例由 香港海關 負責執行,可視情況向他們舉報。這不單是商業道德問題,也可能涉及法律責任。


Q4:我怎樣避免重蹈覆轍?
A4:

  • 要求書面或短訊確認所有續約內容;

  • 續約前主動比較市場價格;

  • 遇到不清楚的說法,請對方用文字寫明「與原方案相同」;

  • 保留所有通話記錄和短訊作為證據。


Q5:如果我懷疑被誤導,可以找哪些機構協助?
A5:

  1.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Consumer Council)
     👉 接受投訴與調解;

  2. 通訊事務管理局 OFCA
     👉 負責監管電訊服務條款;

  3. 香港海關
     👉 若懷疑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4. 小額錢債審裁處(Small Claims Tribunal)
     👉 若有金錢損失且公司拒不處理,可作最後追討途徑。


🔍 延伸思考:
每一次銷售都是一面鏡子,反映企業的價值觀。
誠信是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投資。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