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各界對美國關稅的看法
美國總統提出對等關稅後,在阿聯酋的各界引發討論。我在這裡節錄一些有關資料。
在香港,不少人的認知永遠停留在1990年,「世界=歐美」,「外國人=白人」,「外媒=西方媒體」。現在這個年代,多看一下世界各地人的看法,視野,文化習俗等等,無論如何都不是壞事。
———————————————————–
(1) Khalaf Al Habtoor (阿聯酋本地大財團Habtoor Group的創辦人) 在社交媒體提到有關議題:
翻譯如下:
中國經濟像海洋一樣,暴風雨可能來臨,但廣闊的大海卻不會像小河一樣受影響。這是深刻而精確的比喻。中國不僅是經濟夥伴,更是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
自以為可以無視或孤立中國的人,明顯是誤判形勢:它是世界國家最大的商業夥伴之一,供應鏈、產業創新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推手。任何關係緊張力都震撼供應鏈,從電子產品、醫藥到能源和綠色科技。 中國的任何動搖震撼了整個世界,從歐洲的工廠到美國的貨架。
世界不需要更多的經濟戰爭,需要的是理性的願景,建橋而不是封牆。
—————————————————————
(2) 在國家媒體The Nationals,有數個評論值得一看。
文章二,可看這連結 ,大意指:美國總統在未顧慮周全的情況下輕率發動關稅戰,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阻礙投資流向美國。投資需要規劃,但不可或缺的可預測性已給抹殺。這是現代史上最魯莽的賭博之一。
——————————————————————-
後記:
到了今天,整件事已發展差不多兩周時間。天天都有新的變化。美股已是世界最大賭場,現在賭場搞手親自下場操控賽果,儼然變成了侵伯利益集團的內幕交易遊戲。
各界對他做法的評論,網上四處可見,在此不重覆太多。在此表達我的看法。我只能根據現階段(4月15)的情況說說而已,可能數天後整個局勢變得很不一樣。
(1) 製造業企業需要買地或租地建廠,購置機械,零件,原材料,找技工等等,計劃與執行都需要時間。現在美國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毫無確定性可言,加上企業家知道總統任期只有四年。若現在聽話,大力投資大規模產出到推出市場最少需要一至兩年吧,到了下任總統上台,貿易政策會否徹底改變?到時候本地產出的產品比不上外國的成本與競爭優勢,如何是好?不論是美企或外資,眼見現在的狀況,動不如靜,旁觀而不做任何大決定。結果是企業投資或外資流入美國出現大幅下降。
(2) 現在的關稅政策破壞力最大的是美國主要輸出商品:美元。美國消費者眼見環境不妙,衰退隨時到來,消費信心下挫,減少購買外國貨。美元在全球環流系統受到破壞。眼前可見的就是股市大跌,但跟往常經濟衰退不同,債市也出現拋售。市場認為這政策可能會動搖整個美元美債環流全球的系統。同時間,也有不少投資者眼看美國金融市場變成反覆無常的政策市,或新聞標題市,出現持續減持套現的行動。
短線操作的話,反彈當然是有可能的。從整個局勢看,現在是第一波殺情緒 / 殺估值,第二波的殺業績與第三波的殺邏輯還未上演,長路漫漫,美麗的風景線還未出現。好戲在後頭。
(3) 坊間對特朗普政策背後的目的有很多解讀,不詳述。最近回顧了他四十年前公開在報章上發言,他認為美國貿易逆差全因為「外國對美國人進行掠奪,美國應提高關稅阻止這趨勢延續下去」。跟現在的主張如出一轍,所以我個人認為「關稅可減少逆差,而且可拒絕給外國人掠奪美國人財產」這個歪理其實一直是特朗普的偏執信念。
正如美國網紅所說:「我在商場購物,買到心儀的外國製電視與玩具,外國人便是在剝削我 ? 我不明白。」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不少人依然極力擁護這政策,白官高官們也是如此。
(4) 中美進出口一年總額約6000億美元,中國國內一年內需消費是60000-65000億美元左右,即中美進出口總額約佔內需市場10%左右。即使最差狀況雙方貿易歸零,國內龐大的內需市場有能力填補這個缺口。最近五年國內經濟不景氣,但內需消費有持續緩慢增長,某一些行業如國內遊更是高速增長。總體上,可預料未來服務類消費比商品類消費增速更高,商品出現明顯產能過剩。現在姑且看看國內有什麼振興消費的政策。
(5) 美國是全球最大內需市場。當中約一半是服務類消費,如醫藥,法律服務,諮詢等,製造業進口只佔兩三成。而當中最大塊的車,國產車完全不能進口。而近年各國投資的新能源產品中,國產相關也不能進口美國。即中對美出口的產品主要是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玩具等等,全都是價值鏈上不高的產品。近年國產製造在全球出口增長最快的,主要是油車與電動車,重型機械,太陽能相關等,都沒有依賴美國市場。
這關稅政策徹底打擊美國的能源產業與其他製造業。這一些美國本土製造中,全都依賴中國供應的零部件與材料,這一些東西成本倍升,完全發展不了新能源製造業,與電動車的產業鏈。
(6) 坊間什少提到整條出口進口鏈的運作模式。有興趣的可看Nassim Nicholas Taleb的Twitter Post。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件售賣100元的中國製貨品中,約25%是從中國購入的成本,其餘成本源自美國進口商 / 物流運輸 / 存儲 / 品牌市場推廣 / 批發零售等,毛利20%的話,即一切在美國的經濟成本約55元。。若果中美貿易總額因關稅減少一半,即中國製造商會出現12.5元的貿易額收縮,而對美國本土產業(進口商,物流運輸,批發零售等)而言,經濟收縮是27.5元,是中國經濟收縮的一倍以上。
(7) 美國進口中國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大豆,肉類等。石油可由俄羅斯,中東替代。天然氣可由伊朗,卡塔爾,俄羅斯替代。大豆可由巴西與阿根廷替代。現在沒出現突發性因素令農產品價格急升,其他農產品找到替代絕對不難。至於高端製造,高端半導體早已不能從美國賣給中國。至於另一美國高端製造波音,這公司如何fallen apart已不用多介紹,用歐洲Airbus替代更有安全保証。
(8) 整個貿易戰已開打7年,拜登時期對中國產品沒有降低關稅,一直以來都是消費者與進口商分擔大多數關稅(中國出口商可能給美國進口商壓價,各類產品有不同狀況,但數字上消費者硬食大多數關稅),對中國的關稅比印度與東南亞高出兩三成。再加上疫情期間中國長期封城,封城期間不少外國廠商的產出受到不同傷害與影響。即便如此,不少歐美企業到了現在依然極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即使財雄勢大的Apple,中國生產Iphone超過80%。我的解讀是:「不是不想轉移產能,而是真的轉移不了」;或是「成本實在太高」。
(9) 近數年越南對美國出口出現爆發性增長,把這現象說成產能從中國轉移至越南,不算完全正確。更符合現實情況,其實是中國供應鏈延伸至東南亞各國。即使是從越南出口到歐美的,不少都是從中國轉口;或東南亞各國分擔了供應鏈最後端的組裝與人力密集環節(如紡織或電子產品等),但材料,機械等全是由中國供應。而在越南投資設廠的,大多數都是中資企業。看看在港股上市的民企製造商近數年的年報,便大約可略知當中的實況。東南亞製造業完全不依賴中國供應鏈,現階段完全不能辦到。物流,港口運載量,人力技術水平,什至基本的電力總供應量等,東南亞各國完全沒能力供應發達國家的所有需求,這是客觀事實。
(10) 由此可見,高關稅嚴重打擊中國中小廠出口商,這一些中小企沒有能力出海建廠。另一方面,對美國中小企的影響巨大,它們的財力比不上Apple,不能很容易找到替代中國供應商,也沒有試錯成本,唯一選擇可能是硬食高關稅,再把這成本部分轉移至消費者。或索性暫時觀望不做生意罷。
即使是大品牌如Nike / Apple 等,多了一層關稅,無論如何也需要硬食部分關稅,同時間不肯定消費者能否接受更高價格,對產品毛利肯定有影響。美國品牌營收大多數源自美國市場,主要市場的毛利受打擊,影響資金流轉,可能會影響其在美國以外市場的推廣與擴張。
反而,不少近年積極出海的中國各品牌(如車/家電/運動鞋/衣服等等),由於主要出海市場不在美國,在中國生產也不受高關稅影響,美企變弱後,反而更有機會增加其在外國的市佔率。特別是發展中地區如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與中亞地區等,中國製造性價比高,美國品牌價格高(但不表示質素更高),這情況下中國品牌擴張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