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從錢的角度看世界

近年宏觀政經周不時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眾宏觀分析師,或政經KOL忙碌得不可開交。大行重金招募的宏觀大師必須有其觀點,最終重點是看其觀點能否為投行帶來利潤,這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情。另一方面,政經KOL的觀點最重要是帶來流量,觀點能否驗證,或當中評論的細節是否跟事實相關,是否準確,這一律都不重要,重點是需要流量,有人喜歡看便可以了。

這種觀點型的資訊我什少細看,即使看的話,首要看重的就是當中會否存在投資機會。宏觀資訊的重要性跟我手中的錢掛鉤,起碼我是從錢的角度去看。可能對其他人而言,資訊的重要性在於大家是否同一立場,或者,是否一些個人想看到/期待看到的資訊,這也很合乎人性。

若宏觀即時資訊跟投資無關的話,我便沒興趣了,把注意力放在工作,家人等更重要。這不是說完全否定國際性新聞的價值,而是按重要性區分,很明顯是應先把注意力放在工作/生活/投資。

或可從另一個方向去看,近兩周頭條新聞的以伊戰爭,這個新聞十年後有什麼價值?我相信對以色列人或伊朗人而言,或者這事對將來局勢發展與他們的生活可能有根本性影響,但對我或其他身在香港的人而言,十年後有什麼價值?

————————————————————————–

事實很明顯:這事根本不會醞釀成世界大戰,不要給主流傳媒或自媒體誤導。底層邏輯明顯不過 : 不停的空襲與開啟防空系統,以色列一天的花費是數億美元,國力負擔不了一個長期戰事,一個月也維持不了。這是從錢的角度去看整件事。

特朗普伯伯現在任何事都是講錢,無論如何都不會花錢開戰。但他也得做一場戲,給雙方一個下台階,便製造一次對伊空襲,空襲前先得悉對方已把最重要的核材料與設備完全轉移,事後對媒體聲稱空襲完全成功便可。以國自可說成大大的勝利,可停戰。伊朗當然也要戲,裝作打擊美軍駐紮卡塔爾的基地,事實是事前已通知美方與卡塔爾。襲擊成功後,自稱回擊有力,方便得到一個下台階去停戰。

以伊表面上殺得兇恨,事實是雙方都留有後路,表現尚算克制。以方沒空襲伊朗的財源如能源相關的設施,伊朗也不可能關閉石油出口道Strait of Hormuz,也不會向以色列或美軍發射最強的超音速導彈。

明眼人都看出伊朗想要做的話,研製出核彈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若它有決心的話,這戰爭不會阻止其研發。搞了數十年都沒有做好,主要還是沒決心去做,一心想利用這核問題去跟西方談條件,取消金融制裁,它們需要的是錢。

這國家的政權表面上是神權統治,事實說成神棍政權更貼切,所作所為不是為巴勒斯坦人發聲或維護正義,他們最想要的是錢,但美國與以色列一直不給。在侵伯管治下,放鬆一些制裁,讓對方拿到錢,而對方口頭上一如既往的強硬,實則拿到錢後便可把核研發拋開,不會推進核研發。

若這政權真的把宗教意識形態凌駕於其他一切,早就做好核彈了(有了核彈便是最佳的防禦機制,這次以色列突襲也不可能出現)。伊朗的波斯文化,跟阿拉伯人的沙漠部落文化完全不同,波斯人重視教育,有很深刻的科學與人文相關底蘊,受制裁數十年時間,經貿上與世界隔離,依然發展出國內的基礎工業。這樣一個國家,人口接近一億,真的數十年做不出核彈?

在我眼中,這個神棍政權口頭上強硬是必須的,因為伊朗國內也有不少宗教意識強烈的人民態度上強硬才能得到他們支持。這國家內部有很多不同聲音,這神棍政權將來會否倒台,是伊朗人自己的選擇。根據我對伊朗人的了解,將來這國家完全歸向西方,或完全跟中國這邊接軌,這兩條路也是不可能的。一個為波斯歷史而驕傲的民族,自會發展自己的一條路,放長雙眼去看。

坊間的一堆觀點如:這戰爭對中國不利,或者,這戰爭對中國有利,若誤信這些只求流量的觀點便未免太反智了。整場戰爭跟中國無關。我列舉一些自媒體不會提到的事實給大眾參考:

以色列是中東首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則是三十多年前。在建交前,雙方經貿合作已很密切。雖然在以巴問題上中方多次口頭表態支持巴方,但現實是無礙雙方的關係。單就利益而言,中以關係比中巴關係當然重要得多。

80年代起,以色列多次違反美製軍器轉售協議,把各類型先進軍備賣給中國,美國多次警告以色列沒有效果。事實很明顯,整個交易就是錢,以色列的目的是賺錢。事態持續十數年至2000左右,以色列打算把美製防空系統賣給中國,美國終於行動上阻止這次貿易。到了近年,中以雙方軍民兩用的技術合作持續,從美方的眼中看,即是軍事上的雙方合作事實上沒有停止。

到了疫情後的世界,中以雙方的貿易額持續增長,根據去年的數據,中以貿易額遠遠高出中伊貿易額。

我個人是Issac Asimov的支持者 : 從歷史去看,緊密的經貿關係才是衡量兩國關係的核心邏輯,而不是意識形態上的盟友。

 Read More  

You may also like...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