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奴 | 市場和記憶庫
https://jasonzweig.com/markets-and-memory-banks/
多年來,專家們一直預測債券市場將崩潰,而最近這種預測達到了高潮——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 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 (Bill Gross)是最新敲響喪鐘的人。
但投資者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避免即將到來的厄運的意願:貝萊德對投資者進行的一項新調查發現,57%的人“擔心利率上升”,53%的人認為如今的債券風險比十年前更高。然而,只有不到 7% 的人表示「確定適合自己的債券投資」將成為他們未來一年的主要關注點,而 60% 的人表示他們根本不會關注這一點。
與此同時,儘管股市在過去四年幾乎直線上漲,但投資人似乎正在放棄投資股票。蓋洛普最新調查顯示,承認擁有股票的美國人比例已從 2007 年的 65% 下降至 52% 。
簡而言之,投資者被過去經驗捆綁住。
正如已故投資策略師彼得·伯恩斯坦 (Peter L. Bernstein) 所說,市場有記憶庫。投資者的期望取決於他們的經驗。
伯恩斯坦喜歡指出,1958 年,當股票殖利率首次跌破債券殖利率時,華爾街的智者預測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下去。他們的記憶庫裡沒有其他可以藉鏡的東西了。幾十年來,事實上是幾個世紀以來,股票的殖利率一直高於債券。因此他們認為,這種逆轉只是暫時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讓伯恩斯坦感到困惑的是,債券殖利率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一直高於股票殖利率。
同樣,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許多投資者(包括個人和專業投資者)也從未經歷過長期的股市熊市。他們很容易想像未來將會有源源不絕的兩位數成長。他們從未見過即使是保守型股票也會虧損這麼多錢,因此他們渴望不惜任何代價購買網路股票。
然而,如今許多人都受到了糟糕市場的打擊,根據富蘭克林鄧普頓最近的另一項調查,近 40% 的美國投資者認為他們不需要持有股票就能實現長期投資目標; 57%的年輕投資者有這種感覺。
儘管房地產市場復甦的討論不斷,但美國人並不難抑制對房地產的熱情。本月初,房利美對 1,000 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1%——沒錯,是一半! – 認為未來 12 個月房價將會上漲。
今天的債券投資者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債券價格幾乎從未下跌過。因此,儘管每個人都在談論即將到來的債券熊市,但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它會有多麼痛苦,北卡羅來納州賴茨維爾海灘 Allis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的合夥人 David Allison 警告說
不僅個人投資者如此,專業人士亦是如此:根據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的數據,投資組合經理的平均年齡為 43 歲,這意味著上一次債券熊市結束時,典型的投資組合經理年齡約為 10 歲。
對於今天的股票投資者來說,情況正好相反。過去 13 年是令人痛心的,標準普爾 500 股票指數在 2000 年至 2002 年間暴跌 38%,隨後一路飆升至 2007 年,然後在 2007 年至 2009 年間損失了一半的價值,隨後又反彈。難怪近三分之一的投資者認為去年股市下跌,儘管標普 500 指數在 2012 年上漲了 16%。
這種現象並非我們這個時代獨有;投資人總是被他們的記憶庫所束縛。
我們很多人都認識「大蕭條嬰兒」——也許是我們的父母或祖父母——他們在大蕭條時期長大,他們的行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受到那段經歷的影響。他們不只是比年輕人更精打細算。憂鬱症嬰兒整體上也不太願意承擔財務風險,在股票上的投資較少,對未來股票報酬的期望也比年輕人低。
在1948 年的消費者財務調查中,聯準會向約 3,500 名美國人詢問了這個問題:
假設一個人決定不花錢。他可以把錢存入銀行、買債券,或投資。你認為現在他最明智的做法是什麼──存入銀行、購買儲蓄債券、投資房地產,還是購買普通股?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請注意,這距 1929 年金融危機和大蕭條爆發已過去了近二十年。但傷口依然是鹹鹹的,刺痛的。整整 34%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不會投資房地產,因為價格「太高」且「預計會出現資本損失」;另有 12% 的人稱買房「不安全,是一場賭博」。只有 9% 的人贊成投資房地產,但這一比例遠高於願意將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的 5%。
也要注意的是,大眾對某一資產類別的普遍厭惡正是其未來產生高報酬所需要的。根據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的數據,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房價累計上漲了約 12% ;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股票年平均上漲14%。
蘇黎世 Wellershoff & Partners 的首席投資長 Joachim Klement 認為,你對財務風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 18 歲到 25 歲之間經歷的市場回報,他把這段時間稱為投資者的「成長時期」 。
年齡越小,能夠儲存在記憶庫中的經驗就越少。因此,你會更加關注最近發生的一切,並且自然而然地期望未來與不久的過去相似——這是你經歷過的唯一歷史。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史蒂芬納格爾的研究表明,30 歲的人對近期數據的主觀重視程度幾乎是 50 歲人的兩倍,幾乎是 70 歲人的三倍。
年齡超過 55 歲的債券投資者親身了解到債券並不總是能產生正回報。當債券市場最終崩潰時,這些人將從那些從未經歷過如此痛苦、驚慌失措的年輕投資者手中購買債券。
老年投資者遲早會有機會在一生中最大的拋售時刻購買債券並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