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Gen Z 基金經理 Gabriel Sammut
Gabriel Sammut的基金Bilbel Capital在2022年創立。到2025年中的中報為止,基金表現如下:
2022: +188%
2023: +89%
2024: +140%
2025H1: +59%
三年半的時間內,基金的總回報接近二十倍。
從Linkedin的個人資料顯示,Gabriel 這人十分年輕,2022年大學畢業,主修數學與統計。即他在2000年左右出生,年約25歲左右,是一名Z世代基金經理。在創立基金前,他曾在金融界做一些分析相關的工作,也曾參與Joel Greenblatt創辦的價值投資者聚會。
由於他的基金在2022年成立,加上是Z世代出身的人,我本以為這三年多的總回報源自近三年當炒AI相關題材,或重倉英偉達,炒幣的科技達人。但看了這基金過去三年的半年結與年結,這一些只是我對Gen Z先入為主的偏見。這人的思路與邏輯挺有意思。所有年報都值得一讀。可能似終是純理科出身,思路表達很清晰。
他的選股哲學是: 平宜是皇道,公司需要平宜,同時間質素不差,生意對於外行人而言容易看懂,已存在多年的傳統行業,他曾投資或現在投資的行業有:物流 / 港口 / 地產建築相關 / 玩具 / 醫療設備或服務相關的to B生意等等。他表明絕不投人工智能,加密幣,或創新藥。
找尋平宜而且質素不差的公司,眼光放眼全球。選好股票後便會重倉買進。基金曾有一年多時間只持有一隻股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中,基金曾持有或現在持有的股票,有土耳其公司,瑞典公司,韓國公司,新加坡公司,還有港股與美股。
去年基金曾持有德林國際與天津發展,都是PE 三倍左右的時間買進,本年他在這兩股得到不少利潤後已賣出,換進其他更便宜的股票。由於他是在全球找尋平宜的好公司,單是港股二千多隻,韓股二千多隻,還是所有新加坡股票,他似乎都一一看過,工作量與搜索量十分大。
他在年報中都會說清楚持股的邏輯,持股大多是PE只有二或三倍的股票,但因不同原因受到市場完全忽視,如市值小,流動性不高,公司所在的市場關注度不高(如北歐或土耳其股市),或因一些特殊股權變動而股價受壓等等,即公司價值與市場估值出現巨大差異,而他本人對公司的理解與發展比較清楚時,他才會重倉買進。
他清楚說出,他的基金管理如此操作是可行的,因為資金規模小 (巴菲特這個規模當然不能用這個方法了)。而隨著過去兩年基金規模慢慢變大,他預期持股數會增加,同時間基金回報率必然出現下降。這種風格另類的基金(而不是一味AI或加密幣)實在是挺有意思。
有一點想強調的 : 他很注重公司的資本回報效率,與未來發展的穩定性與能見度。港股市場有很多所謂十分平宜的資產折讓股,不少(大/中/小)地產股PB可能只有0.3或更低,但這些股票的資產回報率極低,可能只有3%或更低,Gabriel完全不看這類型公司。
另一點他很強調的,是機會率與期待值這兩個詞。似終是數學人,這點上跟我對持股操作的看法比較接近(股票操作的本質 : 是平衡與優化機會率與賠率兩者的關係,雖然沒有明確說出這話,但Templeton與Munger也曾提過類似哲學,這兩人的數學基礎都非常好,大家在廣義上都是同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