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leung | 港股記錄 (2025年6月)

不知不覺間,2025年已過了一半。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態而言,時間都在不知不覺間過去。

近一年時間,港股生態的演變理想,各板塊都曾出現不錯的升幅,近期受惠美元持續貶值與降息預期,本地的地產股與收租股都出現一輪不錯的升幅。比較差的板塊是內需與出口,這當然跟宏觀層面有關。

最近我在思考宏觀上的演變 : 美元貶值周期已開始,基於過去的歷史,持續數年至十年的周期中,環球資金會陸續流進非美元區,特別是新興市場,同期美股表現會大幅跑輸其他地區。美股指數的落後幅度是以倍數計。大家可參考2000年至2007年各發展中國家的股市回報。

過去十數年美股出現一個超強牛市,走勢比其他市場優勝很多,不少人都把原因放在穩賺全球錢的科技巨企Mega-Tech身上。這一堆科技巨企在競爭格局穩定後,生意持續擴張與增長,同時間受惠一個超低息環境,推動成長股的估值,大公司以零成本發債不停回購股份,市場估值持續上漲。大市的上漲大多源自科技巨企,資金向巨企靠攏,事實上美股價值型投資者在過去十數年持續跑輸大市。

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中,上述科技股長牛的部分原因已經消失,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科技巨企的影響還是未知之數,但原有的巨頭壟斷格局出現變化,這局面當然完全有可能出現。可能是這些原因與預期,環球資本已開始重新配置倉位,這也能解釋為何歐洲與新興市場近半年出現一段不錯的升幅。

單從經濟增長去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狀態比數年前好得多。息口下跌,資源價格下跌,兩者都有利於新興市場的發展(不少高速發展的國家都需要從外國輸入資源),特別是本地內需增長與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過去數十年,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完全依賴出口歐美,但在近年全球經貿發展中,看到一個新可能性是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更緊密 ( 同時間當然也會出口至歐美市場 )。在這個新形勢下,我相信歐美佔據全球的經濟份額會持續下跌,經濟在更多元化發展的格局下,環球資本分散至世界不同地方,其實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

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全倉放在美股科技巨企,抱持長持優質股的信念,樂觀於它們會持續過去十數年的長牛,這些人基本上是在賭AI發展會很快,而且短時間順利發展出全新to C商業模式,快速全球普及應用,完全把人類生產力提升至新層次,同時間各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不變,依然由原來的巨企壟斷。我個人沒自信對這些事情完全預測成功。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正確選擇與長持優質股的強者體系 ( 自認為是身在市場的強者的操作方式 ),與賠率優先的弱者體系 ( 自認為是身在市場的弱者的操作方式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考與操作方式。我個人偏向相信市場中的個體散戶更合適於弱者體系,起碼這信念是我的操作根本。

——————————————————————-

近兩月身在閱讀理解與思考的階段,沒有什麼很好的想法。最近兩個月只做過兩次成交,把聯邦制藥換成康方生物,換馬的時間尚算不錯,我是在康方月初一次大跌回穩後,80元買進此股。第二次成交在六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減持部份阿盛醫藥,在中銀航空租賃首次建倉。飛機供應偏緊,同時間飛機需求持續增長的邏輯已在上月的一文中提過,不再詳述。國泰這類公司的變數大,純飛機租賃的業務比較簡單。我在這股建倉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元降息預期,對這類重資產周期股是一個很大的利好。

觀察倉中的重點觀察有:國泰/國銀金租/澳博/港交所/騰訊/攜程/361度。

近一年半時間,恆指升四成左右,跟同期恆指比較的話,我的港股倉倉值回報不算出色。

回顧一年多前曾經持有的股票,才發現原來本人成了燈神,不少都是賣出後便開始大升的股票(如赤子城科技 / 津上機床 / 中國有色礦業等),某程度上是好事,足証市場現在活力不錯,但距離全民皆樂觀的階段很遙遠,這種慢牛狀態令人感到舒服。

我視股票投資為一場遊戲,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得到錢的回報的同時也要從中得到樂趣,姑且看看未來如何發展。

—————————————————————————

本年度到目前為止,港股倉回報約 +20%。

持股如下(由重倉成員至小成員,按重量排名):

中國太平
中國飛鶴
濱江服務
亞盛醫藥
卓越教育
申洲國際
新奧能源
康方生物

長城汽車
金斯瑞生物科技
海信家電
中銀航空租賃

按板塊計:
化石能源/資源類 (約7.5%):新奧能源,中銀航空租賃
醫藥 (約15.5%):康方生物,亞盛醫藥,金斯瑞生物科技
科技/消費 (約24.5%):卓越教育,中國飛鶴
地產相關 (約10.5%):濱江服務
其他 (約42%):中國太平,海信家電,長城汽車,申洲國際
——————————————————————

 Read More  

You may also like...

Generated by Feedzy